Zachary
材料学院、为先书院
/ MatSE@UPenn
¶
基本信息¶
-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 GPA:3.8
- 排名:5%
- 科研段数:3
- TOEFL/IELTS:109 (R30, L30, S22, W27)
- GRE:321 (V153, Q168, WNone)
- 联系方式:shuygu@seas.upenn.edu, 知乎 @小菜狗
- 可提供的帮助:随便聊聊, 选校咨询
申请方向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Computational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科研/实习经历
- 两段科研(很水),0 pub
- 暑研@NUS (因为疫情只能线上),0 pub
推荐信
- 国内老师, 科研推
- 国内老师, 课程推
- 国内老师, 课程推
申请项目¶
项目 | 学期 | 结果 |
---|---|---|
MatSE@PSU PhD |
2022 Fall | Admit |
MatSE@Stanford PhD |
2022 Fall | Reject |
DMSE@MIT PhD |
2022 Fall | Reject |
MatSE@UMich PhD |
2022 Fall | Admit |
Physics@NUS PhD |
2022 Fall | Admit |
MatSE@UW-Madison PhD |
2022 Fall | Admit |
MS Materials@ETHZ Master |
2022 Fall | Admit |
Applied Physics@Caltech PhD |
2022 Fall | Reject |
MatSE@UPenn PhD |
2022 Fall | Chosen |
MatSE@UCLA PhD |
2022 Fall | Admit |
MS MSE@EPFL Master |
2022 Fall | Admit |
MatSE@UCB PhD |
2022 Fall | Reject |
Materials@UCSB PhD |
2022 Fall | Reject |
MatSE@CMU PhD |
2022 Fall | Reject |
MatSE@UCSD PhD |
2022 Fall | Admit |
MatSE@UIUC PhD |
2022 Fall | Admit |
申请总结¶
经历¶
先来一点背景:
- 18年3月决定本科结束出国 (你没看错,还没高考就想好要出国了)
- 材料数理方向 (因为课程难度,GPA一下子就比化学方向的会低不少)
- 水科研 + 0 pub,拿GPA和课程硬申
- 10月极限GRE提交成绩
- 申请结果实际上等同于转专业
如果不是应邀编写飞跃手册,我就不太会写这个案例,毕竟我对自己本科的学习生活并不满意。每次回忆申请经历都能让我想到本科每一个节点的状态,大概就是总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不合适的事情。此外,我本科阶段并没有很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分散了太多精力在我本身可以不关心的事情上,这让我科研做得非常水甚至没有很感性的认知。其实我自己认为,无论是性格和兴趣我都应该去读PhD,但因为顾虑太多一直都没有把精力放在本研上。所以能够拿到上面的申请结果我可以说是三生有幸了。
本来我是想好好再写一下这个案例的,但回忆本科生活开始变得让自己感到痛苦,特别是现在开始PhD之后越发感觉本科错过的东西有点多。但自己在申请季结束的时候有写一些东西,现在把这些内容重新排版发布在此。以下内容均自引自: 本科生活 申请经历
以下是排版过的原文。
Introduction¶
作为一个在这几年最brutal的申请季之一投档的申请者,我在3.16签完了半个多月前给我发过来的offer letter,确认了自己的PhD去向。在申请季开始之前,我本以为拿着自己那弱不禁风的履历去申美国一些最好的PhD项目是痴人说梦,哪怕是申UM/UIUC这些项目也是比较吃力,但最后结果还出人意料的不错。
虽然说看着身边非常多的朋友们拿着包括STF、Caltech、Berkeley、MIT、Princeton、Harvard等等的PhD offer彻底成功,更看着很多人拿着四大MSCS和CS PhD隐约看到了湾区工作年薪百万的前景,但感觉自己是在申请的过程中把最好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只能说力犹不逮吧。申请季本身也是或多或少让我了解了很多自己之前从来没想过的东西,无论是从最初的选校,还是到写SoP的时候回顾整个本科的学习科研,还是到选择offer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科方向和领域的前景认识和观察,整个过程都在告诉我视野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搜集能力的重要性。
按照之前签订的协议,这份东西会出现在中介的公众号上。我也将其作为一篇column article在文章板块发布,简单写写自己非常粗浅的想法。如果有人能够给我一些PhD学习科研的建议,或者说对我个人的一些建议,我会非常开心的。
先声明一下:这个东西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会很系统。我觉得作为一个并不够强的申请者,没法给大家提供一些比较系统的经验,只能在叙述中让大家看到关于“应该去准备什么”和“不应该去做什么”的只言片语。清华校内的氛围也已经有变化了,我觉得可能现在的一些经验对于零字班一字班以及之后的都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申请相关的问题,我觉得大家还是需要“感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自己的想法,需要探索自己的兴趣;大家的基础也都是有差异的,有人起步很快,有人的出发点就是其他人半路上的checkpoint。如果大家关心最多的不是将自己和大佬们去做比较,而是关心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的提高,学到的东西,那么感受和生活体验一定会好得多。
背景·选校·申请结果和决策¶
背景·科研¶
清华材料数理方向八字班,前6学期GPA 3.80/4.0,大类/年级排名3/49 (12/110+),所有申请都投向材料专业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MSE)。科研很弱,有暑研的一个DFT的mini project(没有给我出具正式推荐信,而是非正式的certification),关于铁电和相场的mini project(没有做完,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回事),以及关于tribology的lab assistant(相当于混了段经历,而且自己从始至终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东西)。
意向专业和方向¶
第一意向方向为计算凝聚态物理,在MSE相关的课题组该方向着眼于应用物理方向,而非各物理系的凝聚态理论方向,当然有个别学校的材料系的相关方向和物理系凝聚态物理分部关系非常密切。从后来者角度看,我不被这个MSE做这个方向的全拒就见鬼了。
选校¶
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从事后看我自己的把握还算比较合理。
彩票(大家都投了我也投了,中了见鬼):Berkeley MSE, MIT DMSE, Northwestern MSE, STF MSE, Caltech Appl. Phys. & Mater. Sci.,都是PhD
不知道怎么定位的俩:UCSB Materials, Penn MSE.(后来发现这俩(特别是SB)其实都可以合并到上面一档去,SB的物理非常强,Penn MSE规模不大,但有好几个不错的PI),都是PhD
主申:UM MSE, UIUC MSE, UCLA MSE(我投这个干嘛...), UCSD MatSci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这些是PhD;ETH DMATL MSc, EPFL EDMX MSc.
保底:NUS Physics(看了下,剥离几个没几个faculty的方向,改名材料科学也是可以的), UW Madison MSE, PSU MSE,都是PhD。
面试¶
(先给把内容封装好上线吧,这部分以后再更qwq)
申请准备¶
观念·一些碎碎念¶
这个东西实在太大了,我更想把这个相关的内容放到我之后写自己对本科学习,专业培养方案,科研等等的理解时候继续去说。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每一个人的问题,而非是具有共性的问题。特别是每一个计划从事PhD的applicant,因为PhD本身就是某种类型career的开端。在此借用我朋友圈某位大佬的内容,我自己也是有类似的想法。在此就写关于PhD的内容,我觉得对于MSc的申请者来说,问题会不同但都要想清楚。
- 你的能力是否能够适合PhD的需要?你有自信succeed in your PhD career吗?(虽然这一点committee会直接根据材料把所有他们觉得disqualified的人刷掉,但自己必须也要想清楚。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的PhD,请千万不要尝试)
- 你的抗压能力如何?会在paper难产,reviewer百般刁难蹬鼻子上眼,以及导师对你出成果的压力面前break down吗?(如果你会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break down,请不要尝试,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而且人在外部压力面前很容易垮,那么PhD是有更大可能性失败的)
- 你做PhD的orientation是什么?是academia还是industry,是看中research本身认为科研本身就很好玩,还是只是为了拿到更好的薪水?如果是想拿更多的钱,那么读一个MSc去工业界能否起到更好的效果?(请不要跟风,大佬想去读PhD你也想去读,但这不代表这个项目就适合你)
- 接3,你是否可以接受并且愿意接受更低的收入,你的家庭情况是否允许你读PhD做科研?(PhD是一个yield rate较低,如果坚持做学术在经济收益上期望收益为负的选项,这样问题就回到了3。当然如果你的家庭经济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我觉得PhD适合你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为在经济压力下你不太可能心无旁骛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点:请不要跟风,请不要按照卷王思维思考问题。大佬录取了斯坦福和MIT但你没有录取,这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每个人在进入本科时的禀赋不同,可能最后取得的结果也不同。你要做的是放弃一直和别人比较,膜大佬的思维方式,而是看重纵向的个人发展,以及你自己对于出国research等一系列问题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要因为别人选了什么就自己也去选什么。随大流很多时候并不是最优的,甚至当“大流”本身就在和社会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时候,你难道还跟着他们吗?
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把上面的问题想得很清楚,特别是生化环材一直是劝退学科。我本科也思考过我到底应该从事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但我内心首先想到的永远是做科研,不是转金融转码挣钱。对我来说,科研,特别是有趣的科研,永远是最好玩的事情。我也有信心应对PhD过程中不断上升的压力,以及导师很高的要求。只能说,希望自己的科研一切顺利吧。
申请材料¶
一般而言申请材料都会提交到在线申请表中,包括基础个人信息、SoP、writing sample & proposal、publication、LoR等等。对中国学生而言,还需要有托福和GRE成绩。因为我还没有入学PhD,估计也要一段时间后才会参加导师的筛材料·面试过程中,所以对于各个申请材料重要性的排序并不清楚。但根据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看,大体上是这样的:LoR > publication > SoP ≈ GPA > GRE & 语言成绩。我不是很清楚有没有遗漏的。
LoR怎么拿是一个问题,这也涉及到你本科的导师能有多少人脉资源,以及他是否愿意帮助你。本科导师和科研方向的选择有点开盲盒,毕竟我们认识科研,了解导师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要了解清楚,导师是否会给你推,或者是否会给你写黑推。不要搞错,一封黑推的杀伤力相当惊人。
此外,你能够connect到多少国外的老师,或者你能够让你的导师帮你connect到多少国外的老师,以及他们会怎么认识你,了解你的能力,写出怎样的推荐信是很重要的。建立这种connection,最好需要你能够在他的supervision下做一个小课题,这就涉及到了暑研的问题。由于疫情很严重,国内管控很严,以及学校国际交流的变紧,这种机会会更加hard to come by。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把这样的事情做好。
此外,我需要强调一下,GPA并不是那么重要。对于出国的同学来说,没有必要为了排名去卷一个3.9+甚至接近4.0的GPA。对于清华的这套现行标准来说,3.7完全够用了而且并不那么难拿到。相对于把很多精力拉出来去卷大作业,还不如把这些时间拿出来去做科研。实际的科研项目一定比大作业上几个fancy的额外加的功能有意义的多。此外,更加没有必要去卷很多思修论文和课程的额外任务,去刷很多题目。我们不是为了考试学习知识,申请包括保研又不是考研,我们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科研实际中应用学过的东西,并将其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在这样一种有毒的环境下,我真的非常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稍微轻看GPA一些,把大量时间花在上面真的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
致谢¶
感谢父母亲人在申请季期间提供给我的支持,你们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在我最emo最难过的一段日子里面陪我一起坚持了下来。
感谢各位为我出具推荐信的老师,你们的推荐信能够让committee了解我的情况。你们的每一个signature都代表了你们对我过去学业和科研上的肯定。
感谢冯亮老师对我的认可。我本科阶段没有从事过此领域的科研,甚至基本没有了解,做的mini project也容易被看出来基础相对弱一些,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给我发了offer,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认可。
感谢各位学长学姐和辅导员,特别是六字班的yq大佬,七字班的ym大佬和sm大佬,以及每一位和我交流信息的师兄师姐们,在此也点名一下 @kagome 和 @咸鱼张。你们在和我沟通,以及帮助我做决定的过程中真的帮了我太多了。这里想感谢的人太多了,我就没办法一一列举了。
感谢 @Phosphates 大佬对我几个问题的解答,也非常感谢你的回答让我看到了PhD阶段的生活,以及一些评价标准。
感谢陪伴我走过申请季的各位同学们,特别是430A寝室的各位大佬们。我们希望以后仍然可以讨论彼此的课题,以及彼此在各个地方的生活。祝福各位一切顺利。
同时我也想感谢我自己,感谢我自己不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以及挑战极限的过程。我非常感谢自己总是能够在压力最大最困难的时候顶过来。
写到这里,就突然想到了18年GSL VS The World决赛的地图,Dreamcatcher,以及那个登顶的非韩第一人,主宰Serral,芬兰电竞选手Joona Sotala。每一个追逐自己梦想的人,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逐梦之地,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GG WP!GL HF!
写在最后¶
时隔一年翻出曾经写过的文字,挺感慨的。
我很开心能够利用飞跃手册这个机会来回顾自己的本科生涯。虽然说回忆这些事情让自己感到痛苦和后悔,但更多的是一种欣慰。
记得最早是4岁的时候,父母经常拿我开玩笑,指望我能给家里买上宝马,考上清华,然后家里面能住上大别野。不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结束我都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初中的时候相当讨厌学习,成绩也忽高忽低。那时候的自己可以说是网瘾少年,父母在自己身上花了不知道多少心思。直到上了高中,高一进去第一次考试就拿了个年级第一,可以说这算是一个分水岭吧。我高中也就拿过两次年级第一,分别是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和高中的最后一次考试。
让18年的我想象自己5年之后会在哪里,我觉得绝对不会认为我能够从强手如林的华子中卷出来。更多是一种心态上的变化吧,让自己能够接受和别人的差距,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现在的老板不止一次跟我提到,他招我很大的原因就是看到了那种坚韧和不服输的劲头,也许这是4年华子生活带来的变化吧 (或者说这是自己被华子强化的东西)。我大概还记得大二刚开始时候和高中同学恰的饭,好像除了自己之外每个人都很光鲜亮丽,就自己快给华子的课程打趴下了,现在想想都很感慨。
以上是一些对本科生活的碎碎念,说一些自己对本科生活的想法吧。
1.永远要相信自己。 华子竞争环境实在太过残酷,诸多高考状元榜眼和竞赛牌佬们为了园子里有限的资源而大打出手,而资源分配严格遵从‘winner takes all’,绝大多数的学生最后会成为竞争的牺牲品,像哈巴狗一样离开校园。这个过程对人的信心是一种摧残。虽然说大家确实应该在竞争中了解人外有人,但这样的方式未免太残酷了。
所以尽量在残酷的学习中保持自己的信心,不要太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今天A一作见刊了Nature Communications,明天B期末拿到了满绩,后天C拿到了极其难得的实习机会,这些与你没有直接关系。peer pressure带来的这种焦灼和痛苦感让很多人抓狂,但并不是必要的。我们得承认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考进华子的智商可能都有130,但总会有一些outlier能够在进一步的screening中脱颖而出,而大多数人只能达到所谓的‘平均水平’。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认清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尽量找到能够支撑自己的人,特别说如果原生家庭支离破碎或者要求过分苛刻。如果产生焦虑情绪,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一定渠道及时排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18年,大一又当了一年我的情绪垃圾桶。
2.及时作出选择。 本科节奏很紧张,很难做到同时涉足不同赛道,在学业科研社工志愿所有活动上都全面开花。或者说如果你真能全面开花,那么你就能去评特奖了。这种例子可以说是极少数,更多人面临的则是路线上的选择。是做科研,还是选调考编,还是去互联网大厂和金融机构直接工作?如果做科研,以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是业界还是学界,是出国还是保研,以后想要长居国外还是留在国内发展,等等。
因此,虽然我们没有足够的阅历做出选择,但现在的环境要求我们尽快做出选择。排除掉自己最不能接受、就业环境最为恶劣的选项,然后就根据自己的直觉选吧。确定发展路径后的努力过程能够让自己认清特点,同时一边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整个探索的过程对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和历练。这一点可以说是我本科最后悔的地方,我犹豫思考太多又过于贪心想要同时考虑多条不同的专业选择,最后搞得狼狈不堪。现在大家的信息都很灵通,很多人确定来华子之后就把基本规则摸得一清二楚,然后一进本科就开始拼命卷。但我觉得最好花点时间思考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对本科生活期待什么,想去尝试什么。
最后的最后,想起了初中英语课本中的一段话,应该是译林版七年级的吧。课文中的人物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Life is like a race, you either take the lead or fall behind.”
但实际上,更恰当的版本可能是: “Life is like a journey, enjoy the process with a smile on your face.”
祝大家都能够在华子的本科生活中收获开心和成长。Good luck and have fun, good game and well played!